| 中文学名 | 
                红麸杨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拉丁学名 | 
                Rhus punjjabensis Stewart var. sinica (Diels) Rehd.et Wils.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科中文名 | 
                漆树科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科拉丁名 | 
                Anacardiaceae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属中文名 | 
                漆树属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俗名别名 | 
                旱倍子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形态特征 | 
                落叶乔木,高达15米;树皮灰褐色。小枝被微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3—6对,叶轴上部具极窄翅,小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—12厘米,宽2—4.5厘米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或近心形,全缘,下面疏被微柔毛或脉上被毛,侧脉约20对;小叶无柄。花序长15—20厘米,被微柔毛。花白色;花萼疏被微柔毛;花瓣长圆形,长约2毫米,两面被微柔毛,花时先端外卷;花盘紫红色。果球形,被柔毛和腺毛,熟时紫红色。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生境 | 
                生于海拔3000米以下山区灌丛或林中,石灰岩山地习见。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地理分布 | 
                产于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、甘肃南部、四川、西藏东南部。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经济价值 | 
                叶及茎皮可提取栲胶。种子可榨油供工业用。木材可制家具和农具。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科研价值 | 
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繁殖方式 | 
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备注 | 
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图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