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学名 | 
                红豆杉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拉丁学名 | 
                Taxus chinensis (Pilger) Rehd.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科中文名 | 
                红豆杉科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科拉丁名 | 
                Taxaceae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属中文名 | 
                红豆杉属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俗名别名 | 
                扁柏、紫柏、卷柏、血柏、黄瓜米、红豆树、观音杉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形态特征 | 
                常绿乔木。高可达30米;树皮灰褐色或红褐色,呈不规则条片状剥落;大枝开展,小枝不规则互生;冬芽卵圆形,黄褐色,长约2毫米。叶螺旋状着生,基部扭转呈二列,水平伸展,条形,微弯或直,长1—3.2厘米,宽2—4毫米,先端微急尖或急尖,基部歪斜,表面绿色,背面淡黄绿色,有两条气孔带,中脉上密生有细小的圆形角质乳头状突起点。雄球花淡黄色,倒卵形。种子扁圆形,成熟时淡黄绿色,着生于杯状肉质的红色假种皮中。花期4—5月,种子10—11月成熟。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生境 | 
                零星生长或与针阔叶树种混生成林。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地理分布 | 
                在我省分布广泛,西界可达大小金川、二郎山、大相岭、小相岭一线,在此线以东的广大地区也有分布。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经济价值 | 
                材质优良,为水利工程、建筑、车辆、家具、器具等优良用材。种子含油率达60%以上,可榨油供制皂、润滑油等用。还可作庭院观赏树种。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科研价值 | 
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繁殖方式 | 
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备注 | 
                2004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》第一卷(红色名录)将该植物定为易危种。
 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图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植株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拍摄 |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