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中文学名 | 
                紫穗槐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拉丁学名 | 
                Amropha fruticosa L.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科中文名 | 
                豆科(蝶形花科) 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科拉丁名 | 
                Leguminosae(Papilionaceae )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属中文名 | 
                紫穗槐属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俗名别名 | 
                椒条、穗花槐、紫翠槐、棉条、棉槐、槐树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形态特征 | 
                落叶灌木,丛生,高1-4米。叶互生,奇数羽状复叶,长10—15厘米,有小叶11-25片,基部有线形托叶;叶柄长1—2厘米;小叶卵形、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,长1.5-4厘米,宽0.6-1.5厘米,先端圆或微凹,有短尖,基部圆形,两面有白色短柔毛。穗伏花序集生枝条上部,长7-15厘米;花冠紫色,旗瓣心形,没有翼瓣和龙骨瓣;雄蕊10,包于旗瓣之中,伸出花冠外。荚果下垂,长6—10毫米,微弯曲。花果期5—10月。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生境 | 
                栽培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地理分布 | 
                原产美国东北部和东南部。现我国东北、华北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湖北、四川均有栽培。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经济价值 | 
                枝叶作绿肥、家畜饲料;茎皮可提取栲胶,枝条编制篓筐;果实含芳香油,种子含油10%左右,可作油漆、甘油及润滑油的原料;此外还有护堤防沙、防风固沙的作用。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科研价值 | 
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繁殖方式 | 
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备注 | 
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图片 |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|   
         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