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 中文学名 |
荸荠 |
| 拉丁学名 |
Eleocharis dulcis (Burm. f.) Trin. ex Henschel |
| 科中文名 |
莎草科 |
| 科拉丁名 |
Cyperaceae |
| 属中文名 |
荸荠属 |
| 俗名别名 |
马蹄、乌芋、地栗、地梨、通天草(浙江杭州) |
| 形态特征 |
水生草本,高15-60厘米。有细长的匍匐根状茎,其顶端生球茎,即荸荠。秆多数,丛生,直立,圆柱状,直径2-5毫米,中空,有多数横隔膜,干后为不明显节状,灰绿色,光滑无毛。叶退化,只在秆的基部有2-3个斜口叶鞘;鞘近膜质,绿黄色、紫红色或褐色,长3-20厘米。夏季开花;小穗顶生,圆柱状,长2-4厘米,直径5-7毫米,淡绿色,小穗基部有两片鳞片,中空无花,其余鳞片全有花,鳞片松散地覆瓦状排列,宽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顶端钝圆,背部灰绿色,近革质,边缘为微黄色干膜质,全面有淡棕色细点;下位刚毛7条,较小坚果长一倍半,有倒刺;雄蕊2,花柱长,柱头2裂。小坚果宽倒卵形,长约3毫米,被六角形网纹,成熟时棕色。 |
| 生境 |
栽培于水田中。 |
| 地理分布 |
全国各地都有栽培。 |
| 经济价值 |
食用、药用 |
| 科研价值 |
|
| 繁殖方式 |
|
| 备注 |
|
| 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