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小花鬼针草 |
拉丁学名 |
Bidens parviflora Willd. |
科中文名 |
菊科 |
科拉丁名 |
Compositae |
属中文名 |
鬼针草属 |
俗名别名 |
鬼针草、锅叉草、小鬼叉 |
形态特征 |
一年生草本,高20-70厘米。叶对生,2-3回羽状全裂,裂片条形或条状披针形,宽约2-4毫米,全缘或有牙齿,疏生细毛或无毛,具细叶柄。头状花序直径约3-5毫米;总苞片2-3层,条状披针形,外层短小,绿色,内层较长,膜质,黄褐色;花黄色,全为筒状,花冠顶端4裂。瘦果条形,有4棱,顶端具2枚刺状冠毛。 |
生境 |
生林边、向阳草地、路旁、干山坡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四川;朝鲜,日本也有。 |
经济价值 |
全草入药,功效与鬼针草相同;种子油可供制油漆及其他工业用。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