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裂瓣谷精草 |
拉丁学名 |
Eriocaulon bilobatum W. L. Ma |
科中文名 |
谷精草科 |
科拉丁名 |
Eriocaulaceae |
属中文名 |
谷精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草本。须根。叶基生,丝状,顶端尖。花葶从叶丛中生出,多数,长短不一,头状花序顶生,熟时卵状球形,灰黑色,花序托无毛;花序柄具纵棱,扭转;鞘状苞片紧包花葶,口部斜裂;总苞片倒卵形至矩圆形,顶端圆形至急尖,禾秆色,无毛;苞片倒卵形至倒披针状舟形,无毛或偶见1—2根毛;花小,单性,雌花和雄花生于同一花序上;雄花:花萼合生成佛
焰苞状,外侧开裂,顶端3裂或不规则分裂,无毛;花冠合生成柱状,顶端3裂,顶端各有1黑色腺体,无毛或中裂片偶见少数毛;雌花:位于花序外围;花萼3片,披针形,背面中肋有或高或低的龙骨状突起,无毛或偶有缘毛;花瓣3片,离生,条状披针形,顶端凹,凹口处常有1黑色或褐色的腺体,无毛;子房上位,3室,每室有胚珠1颗,花柱分枝3。蒴果。种子卵形至长卵形,表面有网格,无突起。花、果期9—12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湿地、沟边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天全县。分布于贵州、云南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