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四川谷精草 |
拉丁学名 |
Eriocaulon alpestre Hook f. et Thoms ex Koern var. sichuanense W. L. Ma |
科中文名 |
谷精草科 |
科拉丁名 |
Eriocaulaceae |
属中文名 |
谷精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草本,高5—10厘米。须根稠密。茎很短。叶基生,披针状条形,顶端渐尖,无毛,叶质厚,横脉不明显。花葶从叶丛中生出,多数,头状花序项生,熟时近球形或倒卵圆形,花序托无毛;花序柄有纵棱,无毛;鞘状苞片口部斜裂;总苞片卵形、宽倒卵形或倒卵状矩圆形,黄褐色,有的顶端稍带淡灰黑色,无毛,苞片倒卵形或狭倒卵形,顶端尖,灰黑色,无毛。花小,单性,雌雄花花萼合生成佛焰苞状,外侧开裂,顶端3浅裂,灰黑色,无毛;雄花花冠合生成倒圆锥状柱形,顶端3裂片,裂片小,卵形或宽卵形,顶端各有1黑色腺体;雌花花瓣3片,离生,匙形,淡黄白色,海绵质,顶端有1枚黑色腺体,内面有细长柔毛;子房上位,3室,每室有胚珠1颗,花柱分枝3。蒴果,种子椭圆形,表面有网格和条形的突起。花、果期8--10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约2700米的沼泽附近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布拖县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