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膜边灯心草 |
拉丁学名 |
Juncus clarkei Buchen var. marginatus A. Camus |
科中文名 |
灯心草科 |
科拉丁名 |
Juncaceae |
属中文名 |
灯心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草本,高22—31厘米。根状茎短,具褐色须根;茎直立,圆柱形,稍扁。叶基生和茎生;基生叶常3枚,叶片条形,扁平,顶端渐尖,无膜质边缘,叶鞘边缘狭膜质;茎生叶常2枚;叶片线状披针形,扁平,顶端渐尖;叶鞘边缘狭膜质,无叶耳。花序由3—6个头状花序组成顶生聚伞花序;叶状总苞片通常2—3枚,长于花序,苞片数枚,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顶端渐尖,短于花;花具短梗;花被片披针形,近等长,膜质,顶端尖,黄白色;子房纺锤形;花柱线形;柱头3分叉,较短。蒴果卵形至椭圆形,1室,顶端具尖头,成熟时橙黄色,有光亮。种子椭圆形,两端有白色尾状附属物。花期7—8月,果期8—9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2100--2300米的林缘或潮湿的草地上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木里、盐源等县。分布于云南、西藏。印度(锡金邦)也有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