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膜耳灯心草 |
拉丁学名 |
Juncus membranaceus Royle ex D. Don |
科中文名 |
灯心草科 |
科拉丁名 |
Juncaceae |
属中文名 |
灯心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草本,高20—45厘米,具匍匐根状茎。茎直立,圆柱形。叶基生和茎生;基生叶1—2枚,叶片圆柱形,具不明显的横隔;叶耳明显;茎生叶常1枚,较小,横隔不明显;叶耳较小。头状花序单一,苞片数枚,最下面1片长于花序,其余的宽卵形,短于花序;花被片披针形,黄白色;蒴果3棱状长卵形,长于花被,顶端具短尖头,黄褐色,光亮。种子长圆形,两端具有白色尾状附属物。花期7—8月;果期9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3000—4000米的山坡草地或路旁沟边、高山草甸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二郎山、雀儿山地区。分布于云南、西藏。印度、尼泊尔也有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