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假栗花灯心草 |
拉丁学名 |
Juncus pseudocastaneus (Lingelsh) G. Sam |
科中文名 |
灯心草科 |
科拉丁名 |
Juncaceae |
属中文名 |
灯心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草本,高10一20(50)厘米。根状茎匍匐,稍粗。茎直立,圆柱形,叶基生,最下面的为低出叶,鞘状,抱茎,黄褐色;基生叶片圆柱形或稍压扁,直伸,顶端渐细而钝,具横隔;叶耳明显。头状花序;苞片3—4,卵状披针形,膜质,背部暗褐色,边缘和顶端稍淡,常短于花;叶状总苞片通常1枚;花具短梗;花被片披针形,栗褐色,边缘和顶端白色,膜质,锐尖,内轮较短,柱头3分叉,线形,暗褐色。果实3棱状椭圆形,顶端具短尖头,顶端栗黑色,有光亮,具3隔膜。种子两端有白色近等长的尾状附属物。花期7--8月;果期9-10月 |
生境 |
生于海拔3500—4500米的山地阴湿草坡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稻城、得荣、白玉、德格、金川、红原等县。分布于西藏。尼泊尔、印度(锡金邦)也有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