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西南灯心草 |
拉丁学名 |
Juncus inflexus Linn. |
科中文名 |
灯心草科 |
科拉丁名 |
Juncaceae |
属中文名 |
灯心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草本,高40—80厘米。根状茎粗壮而横走;茎丛生,圆柱形,具纵槽纹,茎内具间断的片状髓心。叶全部为低出叶,呈鞘状包围在茎基部,栗褐色,有光亮。花序假侧生,多花排列成圆锥花序状;总苞片顶生,圆柱形,似茎的延伸,花序分枝基部通常有苞片数枚;每朵花具2枚小苞片,卵状披针形至宽卵形,淡红褐色;花被片狭披针形,背部增厚,黄绿色,边缘膜质;花丝淡红褐色;子房3室,具短花柱,柱头3分叉。蒴果3棱状长卵形至卵状长圆形,黄绿色至黄褐色,顶端钝,长于花被片;种子斜卵形至长圆形,棕褐色。花期6—7月;果期7—9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1500—2900米的林缘湿地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雷波、甘洛、石棉、天全、宝兴、芦山、茂县、汶川等县。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