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全唇尖舌苣苔 |
拉丁学名 |
Rhynchoglossum obliquum Bl. var. hologlossum (Hayata) W. T. Wang |
科中文名 |
苦苣苔科 |
科拉丁名 |
Gesneriaceae |
属中文名 |
尖舌苣苔属 |
俗名别名 |
尖舌草、大脖子药 |
形态特征 |
一年生草本,高40—50厘米。茎微4棱,上部分枝或不分枝,被短柔毛或无毛。叶膜质,互生,斜卵形,被细毛,先端渐尖,基部极不对称,边缘具细齿,被毛,侧脉羽状,弧形。总状花序细长,顶生或腋生,多花常扭向一侧,被细毛;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被毛;花萼钟状,5深裂,外侧被短腺毛;花冠蓝色,筒状,上唇2裂,裂片反折,下唇较长,卵圆形或倒卵形,不裂;子房卵圆形,被疏柔毛或无毛,花柱无毛,柱头头状;花盘2裂。蒴果卵圆形,短于萼片;种子细小,椭圆形,多数。花果期10—11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约2000米的山地阴湿岩上或岩洞中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盐边。分布于云南、贵州、广西、台湾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