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滇川醉鱼草 |
拉丁学名 |
Buddleja forrestii Diels |
科中文名 |
醉鱼草科 |
科拉丁名 |
Buddlejaceae |
属中文名 |
醉鱼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灌木,高约2米。枝条4棱形,棱上具翅,幼枝、叶片上面、叶柄和花序均被星状短绒毛,后变无毛或几无毛。叶对生,叶片薄纸质,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顶端渐尖,基部楔形,常下延至叶柄,边缘具细锯齿,叶下面被星状短绒毛,有时具金黄色腺点,叶柄间托叶呈线状连结线。总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;花萼和花冠的外面均疏被星状毛和腺毛;花萼钟状,花萼裂片狭披针形,内面被疏柔毛;花冠紫红色或蓝紫色,花冠管内面除基部无毛外均被星状柔毛,喉部毛被较密,花冠裂片近圆形,内面无毛;子房卵形,无毛,花柱圆柱状,无毛,柱头棒状。蒴果卵形或长卵形,2瓣裂,无毛。种子长卵形,细小,周围有翅。花期6一10月;果期7—12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1100—2600米的山坡灌丛或山地疏林中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会理。分布于云南。印度、不丹和缅甸北部也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