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刺臭椿 |
拉丁学名 |
Ailanthus vilmoriniana Dode |
科中文名 |
苦木科 |
科拉丁名 |
Simaroubaceae |
属中文名 |
臭椿属 |
俗名别名 |
刺樗、刺椿 |
形态特征 |
落叶乔木,高6—16米,可达40米。树皮具皮刺;幼枝密被无数软刺。奇数羽状复叶,总叶柄被稀疏软刺,小叶披针状长圆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每侧基部有2—4粗锯齿,锯齿背面有一腺体,叶上面无毛或微被短柔毛,下面具白色短柔毛,沿脉较密;叶柄及叶轴有时红色,具软刺。圆锥花序,翅果。花期6—7月;果期8—10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1000--2500米的山谷、路旁或干热河谷地带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都江堰、木里等市县。分布于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陕西、贵州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