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爬藤榕 |
拉丁学名 |
Ficus sarmentosa Buch.一Ham.ex J.E.Sm.var.impressa (Champ.) Corner |
科中文名 |
桑科 |
科拉丁名 |
Moraceae |
属中文名 |
榕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藤状匍匐灌木。叶革质,披针形,长4—7(8)厘米,宽1一2(3)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钝形,叶面绿色,无毛,背面白色至灰褐色,全缘,干后常背卷,侧脉每边6—8条,网脉在背面甚明显;叶柄长5一10毫米。榕果成对腋生或生于已落枝叶腋,球形,直径6—7毫米,被柔毛;雄花和瘿花生于雄株榕果内壁;雄花生近口部,花被片3—4,雄蕊2枚;瘿花生雄花下,花被片与雄花同数;雌花生雌株榕果内壁,花被片3—4。瘦果长圆形,表面有黏液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600一2100米的山坡岩石上或墙壁上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万源、城口、奉节、巫山、南川、峨眉山、屏山、雷波等市县。广布于华东、华南、华中、西南,北至陕西、甘肃。印度、越南也
有。
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