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异叶榕 |
拉丁学名 |
Ficus heteromorpha Hemsl. |
科中文名 |
桑科 |
科拉丁名 |
Moraceae |
属中文名 |
榕属 |
俗名别名 |
异叶天仙果、斑鸠果 |
形态特征 |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2—5米。树皮灰褐色;小枝红褐色,节间短。叶形变异甚大,倒卵状椭圆形,琴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10—18厘米,宽2—7厘米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浅心形,叶面粗糙,背面有点状钟乳体,全缘或微波状,侧脉每边6一15条,红色;叶柄长1.5一6厘米,红色;托叶披针形,长约1厘米,红色,膜质;榕果成对腋生,无总梗,榕果体球形,或为圆锥状球形,光滑,直径6—10毫米,成熟榕果紫黑色,雄花和瘿花生于榕果内壁;雄花散生于瘿花中;雌花生于雌株榕果内,子房透镜状,花柱较瘿花长,柱头2裂,画笔状,被柔毛,瘦果光滑。花期4—5月;果期5一7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2200米以下的林中、道旁或溪边。
|
地理分布 |
四川各地均有分布。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常见,北达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。 |
经济价值 |
茎皮纤维供造纸用;榕果成熟时可生食或作果酱。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