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尖叶榕 |
拉丁学名 |
Ficus henryi Warb.ex Diels |
科中文名 |
桑科 |
科拉丁名 |
Moraceae |
属中文名 |
榕属 |
俗名别名 |
山枇杷 |
形态特征 |
小乔木,高约10米。幼枝黄褐色,无毛,有薄翅。叶倒卵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7—16厘米,宽2一5厘米,先端渐尖或尾尖,基部楔形,两面均被点状钟乳体,粗糙,全缘或于中部以上有疏锯齿,侧脉每边5一7条,网脉在背面甚明显;叶柄1—1.5(2)厘米。榕果单生叶腋,球形或椭圆状卵形,直径1一2厘米,总梗长1一6毫米;雄花生内壁口部,稀散生;瘿花散生内壁,具柄,花被片5,卵状披针形,子房肾形,花柱侧生,柱头短,浅2裂;雌花生于雌株榕果内壁,花被片与瘿花同数,子房卵圆形,花柱侧生,柱头2裂。榕果成熟时橙红色,表面粗糙。瘦果卵圆形,光滑,背面有龙骨。花期5一6月;果期7一9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500—1700米的林中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四川盆地内部和边缘山地。分布于湖北、湖南西部、云南、广东、广西西北部。越南北部也有。 |
经济价值 |
榕果成熟时可生吃。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