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黄毛榕 |
拉丁学名 |
Ficus esquiroliana Lévl. |
科中文名 |
桑科 |
科拉丁名 |
Moraceae |
属中文名 |
榕属 |
俗名别名 |
牛奶果、大赦婆树 |
形态特征 |
小乔木或灌木,高4一10米。树皮灰褐色,具纵棱;幼枝中空,被黄褐色硬长毛。叶互生,纸质,广卵形至斜圆形,长(10)15—27厘米,宽(7.5)10一20厘米,先端急尖,具长约1厘米的短尖头,基部浅心形,全缘或3一5裂,边缘具细锯齿,齿尖被长柔毛,叶面深绿色,疏生贴伏长糙毛,背面密被黄褐色开展长毛,尤以中脉和侧脉稠密,余均密被黄色或灰色绵毛;叶柄长(3)5一l1厘米,疏生长硬毛;托叶卵形,长1—1.5厘米,早落。榕果腋生,圆锥状椭圆形,直径20一25毫米,表面疏或密生浅褐色长毛。雄花生于榕果内壁近口部,具柄,花被片4,顶端不分裂,雄蕊2枚;瘿花生于雄花下,花被片与雄花同数,子房球形光滑,花柱短,侧生,柱头漏斗状,雌花花被片4,子房卵圆形,柱头棒状。瘦果斜卵圆形,表面有瘤点。花期5一6月;果期6—7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300—800米的山地疏林中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四川盆地南部。分布于西藏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。越南、老挝、泰国北部也有。
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