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罗汉竹 |
拉丁学名 |
Phyllostachys aurea Carr. ex A et C. Riv. cv. Aurea |
科中文名 |
禾本科 |
科拉丁名 |
Gramineae |
属中文名 |
刚竹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竹鞭节间长1一4厘米,直径0.7一1.3厘米,淡黄色,有光泽,具芽一侧有纵沟槽,中空或几实心,每节生根或瘤状突起7一11枚;鞭芽卵圆形,光亮。秆高3—5(8)米,直径1-2.5(3.5)厘米;正常节间长12—20厘米,最长达25厘米,基部或中部以下有8一13节的节间畸形缩短,节下肿胀及节间下部缢缩,节环有时歪斜,初时绿色,有白粉,无毛,具光泽;箨环窄而较平,初时具细毛;秆环隆起,高于箨
环或有时在分枝节上较箨环为低;分枝习性低矮,通常始于秆之第7一14节,枝条基部节间横切面略呈三棱形,有小的中空。笋淡褐黄色,微带红色或带绿褐色;箨鞘早落,淡褐黄色,有时微带红色,长三角状长圆形,薄革质,先端短三角形,背面无毛,但基部密生灰色短硬毛,疏生褐色小斑点或小斑块,纵脉纹明显,边缘常焦枯,无纤毛;箨耳及鞘口两肩繸毛缺失;箨舌截平形或圆弧形,口部初时具灰白色短纤毛;箨片线状三角形或线状披针形,秆下部者直立,皱折,上部者外翻,平直,初时外面淡紫褐色或绿色略带红色,腹面黄绿色,下部具微毛,有黄色窄边带,边缘无纤毛。小枝具叶(2)3—4(5)枚;叶鞘边缘初时上部具淡黄色纤毛;叶耳及鞘口两肩繸毛缺失;叶舌近截平形,淡黄色带紫褐色,背面被微毛,口部具灰色短纤毛;叶片线状披针形,纸质,下面淡绿色,近基部具灰色或灰黄色短柔毛,次脉4—5对。小横脉细密,与再次脉组成长方格子状,边缘一侧具较密的细锯齿,另一侧近于平滑。花枝未见。笋期4—6月。 |
生境 |
海拔可达1500米 |
地理分布 |
产梁平、丰都、合江、筠连、成都、都江堰、会理等地,此外,我省其余各地广为栽培。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亦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观赏、工艺品原料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