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鱼眼草 |
拉丁学名 |
Dichrocephala auriculata (Thunb.)Druce |
科中文名 |
菊科 |
科拉丁名 |
Compositae |
属中文名 |
鱼眼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一年生草本,直立或铺散,高15-50厘米;茎无毛或被长、短柔毛。叶卵形、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3-10厘米,大头羽裂,顶裂片宽大,宽达4厘米,侧裂片常1对,稀2对,两面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。头状花序极小,球形,直径约5毫米,生于叉状分枝顶端,多数头状花序在茎顶或分枝顶端排成松伞房状,梗长达3厘米;总苞片1-2层;花托伸长,上端平;外围有多层结实的雌花,花冠极细,线形,顶端2-3齿;盘花两性,能育,花冠顶端有4-5齿。瘦果扁,有加厚边缘,无冠毛。
|
生境 |
生山地及平川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浙江、福建及台湾。 |
经济价值 |
全草能入药,有清热解毒、止痛、止泻的功能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