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岩藿香 |
拉丁学名 |
Scutellaria franchetiana Lévl. |
科中文名 |
唇形科 |
科拉丁名 |
Labiatae |
属中文名 |
黄芩属 |
俗名别名 |
犁头草、摇铃草 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草本;根茎横行,密生须根,在节上生匍枝。茎上升,高30一70厘米,锐四棱形,略具四槽,被上曲微柔毛;茎叶具柄,柄长3一10毫米,腹凹背凸,被微柔毛;叶片草质,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,近截形至心形,边缘每侧有3一4个大牙齿,上面绿色,疏被微柔毛,下面淡绿或带紫色,沿中脉及侧脉被微柔毛,余无毛。总状花序于茎中部以上叶腋内腋生,长(1)2—9厘米;花梗长2—3毫米;苞片均叶状,细小。花冠紫色,长达2.5厘米,外被具腺短柔毛,内面无毛;冠筒基部膝曲;冠檐二唇形。雄蕊4,前对较长,微露出,后对较短,内藏。小坚果黑色,卵球形
,具瘤突,腹面基部具果脐。花期6—7月;果期7—8月。 |
生境 |
生于山坡湿地,海拔850一1500(2300)米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城口、奉节、开县、南川、綦江、合江等地。湖北西部、贵州东北部及中部、陕西西南部也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