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黔竹 |
拉丁学名 |
Dendrocalamus tsiangii(McClure)Chia et H L Fung f tsiangii |
科中文名 |
禾本科 |
科拉丁名 |
Gramineae |
属中文名 |
牡竹属 |
俗名别名 |
观音竹 |
形态特征 |
秆高13-15米,直径4-6(8)厘米,其梢端9-25节作钓丝状长下垂;节间一般长25-30厘米,圆筒形,但在具芽或分枝一侧下部1/6-1/5处有浅沟槽,幼时微被白粉,无毛,但箨环下通常密被一圈灰色或淡黄色繸毛;箨环初时具黄褐色小剌毛,往后变为无毛;秆环平,秆之第5-6节开始出现秆芽,其芽在外形上观之为1枚,半扁圆形,中部有一长的尖头,边缘初时被短柔毛。通常于秆第12-19节开始分枝,枝条5—22枚生于秆之每一节上,无明显粗壮主枝。箨鞘迟落,长三角形,软骨质,背面密被棕黑色贴生刺毛,边缘初时具棕色纤毛;箨耳及鞘口两肩繸毛缺失;箨舌圆弧形或近截平形,边缘密被流苏状繸毛;箨片外翻并下垂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易脱落,边缘具小锯齿而粗糙。小枝具叶3-7(11)枚;叶鞘边缘无纤毛;叶耳及鞘口两肩繸毛缺失;叶舌截平形,边缘有时具三角状小齿,外叶舌绿色,碟状;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纸质,较薄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阔楔形,无毛,边缘小锯齿细密。花枝无叶或少有具叶,下垂,初时有白粉和密被灰白色短柔毛;总苞片舟状,假小穗在花枝每节上为3-10余枚,常聚成头状。假小穗无柄,长圆筒形,紫褐色或偶为紫色带红色;小穗含2-4朵小花,柱头1枚,试管刷状,常钩曲,颖果囊果状,宽三角状短吲锥形,新鲜时白色但先端为红紫色,上部密被灰白色或淡黄色柔毛,顶端常残留被毛之花柱,笋期7-8月。花期5月;果期6月。 |
生境 |
海拔610米左右山坡、房屋周围 |
地理分布 |
产梁平、邛崃等地,贵州也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食用、农具材料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