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理县老鹳草 |
拉丁学名 |
Geranium pseudo-farreri Z. M. Tan |
科中文名 |
牻牛儿苗科 |
科拉丁名 |
Geraniaceae |
属中文名 |
老鹳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垂直或斜生,具深褐色鳞片,侧根多数,膨大,圆锥状或圆柱状。茎斜升或近直立,高20-45厘米,下部具开展的腺毛,上部被向下的柔毛。叶片肾形,上面疏生白色伏毛,下面被白色透明的长硬毛,掌状5-7深裂,裂至叶片长度的3/4-4/5,裂片倒卵状楔形,中部以上2-3小裂,小裂片具裂齿或深条裂,稀全缘;叶柄向上渐次变短,具白柔毛,花序腋生,花瓣紫红色,宽倒卵形,顶端圆形或微凹,基部变狭,具短爪,具白色长柔毛和长缘毛;柱头5裂。果瓣具柔毛;种子褐色,长圆形,细蜂窝状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3000—3900米的山坡,草地上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我省理县、红原、松潘、金川等县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