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荩草 |
拉丁学名 |
Arthraxon hispidus (Thunb.) Makino |
科中文名 |
禾本科 |
科拉丁名 |
Gramineae |
属中文名 |
荩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一年生草本。秆细弱,基部膝曲,着地处生根,多分枝。叶鞘均短于节间,生短疣毛;叶舌膜质,具纤毛;叶片披针形,长1.5—4厘米,宽0.5—2厘米,基部心形包茎,下部边缘生纤毛。总状花序长1.5—3厘米,通常2—10枚呈指状或簇生于秆顶,穗轴节间无毛,或微被短纤毛;有柄小穗退化,仅存短柄;无柄小穗长3—4.5毫米,第一颖草质,具7—9脉;第二颖厚膜质,舟形,脊上粗糙,具3脉;第一外稃透明膜质,长圆形;第二外稃卵状披针形,透明膜质,基部质较硬,伸出一芒,芒长2—9
毫米,微膝曲扭转;雄蕊 2枚,花药紫色或黄色。颖果长圆形,长约2—3毫米。花、果期8—10月。 |
生境 |
生长在潮湿处或林下,海拔可达1600米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四川各县,广泛分布于我国华东、华北、西北、西南。世界温带地区也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