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斑喉马兜铃 |
拉丁学名 |
Aristolochia faucimaculata H.Zhang et C.K.Hsmh |
科中文名 |
马兜铃科 |
科拉丁名 |
Aristolochiaceae |
属中文名 |
马兜铃属 |
俗名别名 |
寒药 |
形态特征 |
攀援木质藤本;根较长,圆柱形,外皮黄棕色,具不规则纵沟纹,断面黄白色;茎长l-3米,有分枝,老后绿色;叶互生,叶片纸质,卵状心形,长3-10厘米,宽3-9厘米,老后上面绿色,脉上被较密毛,先端短尖,基部深心形;花单生于新枝叶腋,花叶同放;花柄纤细;小苞片生于花柄中下部,卵形;花被管中下部急剧弯曲成V形,曲折后管部变窄;檐部扩大且平展,略呈卵状三角形,上面紫红色,具细点状紫色乳突,边缘3浅裂,裂片先端短尖;花被管内壁黄白色,喉部密被紫红色疣点,向下光滑,具紫色脉纹,近基部具一紫色环;环上被白色绢毛;合蕊柱球状,3裂片直立;雄蕊6枚,花药黄色,每2枚成对组成3组贴生于合蕊柱裂片下面;柱头先端3裂;子房下位,柱状,长1-1.5厘米,直径约3毫米;蒴果椭圆形,长约4厘米,直径约2厘米,成熟后先端6裂;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 |
生境 |
生于海拔2570-2800米的山坡灌丛中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四川和云南 |
经济价值 |
药用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