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鬼针草 |
拉丁学名 |
Bidens bipinnata L. |
科中文名 |
菊科 |
科拉丁名 |
Compositae. |
属中文名 |
鬼针属 |
俗名别名 |
鬼钗草、鬼菊、针包草 |
形态特征 |
一年生草本,茎中部和下部叶对生,叶呈2回羽状深裂,裂片再次羽状分裂,小裂片三角状或菱状披针形,边缘具细齿;上部叶互生,羽状分裂;头状花序,总苞片条状椭圆形,舌状花黄色,常有1--3朵不育,管状花黄色发育;瘦果条形,有3--4棱及短毛,顶端冠毛芒状,3—4枚;花期8—9月,果期9—11月。 |
生境 |
生于路旁、荒地、林缘、沟边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西等我国大部分地区。 |
经济价值 |
药用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种子繁殖,北方地区,清明后播种,条播,行距1.2-1.5尺,每亩播种量1-1.5斤,开浅沟,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,覆土3-4分,稍镇压后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,约2周出苗。苗高1-2寸时,间苗一次,苗高3寸时定苗,株距6-8寸,每丛留壮苗2-3株。 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