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学名 |
狗尾草 |
拉丁学名 |
Setaria viridis (L.) Beauv. |
科中文名 |
禾本科 |
科拉丁名 |
Gramineae |
属中文名 |
狗尾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一年生草本。秆丛生,基部膝曲,高20—60厘米。叶鞘疏松抱茎,无毛或具疣毛,边缘密生纤毛;叶舌膜质,具纤毛;叶片线状披针形,长5—20厘米,宽4一13毫米,顶端渐尖,基部钝圆形,边缘软骨质,通常无毛。圆锥花序紧密呈圆柱形,长2一10厘米;小穗椭圆形,长约2毫米,第一颖卵形,具3脉;第二颖与小穗等长,具5脉。谷粒白色,椭圆形,长1.5—2毫米。花、果期5—10月。 |
生境 |
生长在耕地、田边、路旁、荒地,海拔可达3200米。 |
地理分布 |
广泛产于四川各县。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。广布于世界各地。 |
经济价值 |
秆叶是牲畜良好饲料。药用。鲜叶含草酸镁。全草含戊聚糖。未成熟的种子含脱落酸。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 |
拍摄部位:果序
摄影者:李世丽
拍摄地点:龙泉 |
 |
果期植株形态
摄影者:李世丽
拍摄地点:龙泉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