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云南狗尾草 |
拉丁学名 |
Setaria yunnanensis Keng et K.D.Yu |
科中文名 |
禾本科 |
科拉丁名 |
Gramineae |
属中文名 |
狗尾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一年生草本。秆圆筒形,直立或基部膝曲,节上生根,高5—70厘米,具多节,节上生微毛,节间平滑。叶鞘短于节间,通常生疣毛,边缘具纤毛;叶舌纤毛状;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两面生疣毛,老时脱落,顶端长渐尖,基部狭窄或钝圆,长2一14厘米,宽3一12毫米。圆锥花序开展,直立,基部常为叶鞘所包,主轴具棱,棱上具细纤毛;小枝、侧枝和主轴顶端、均延伸成1枚刚毛;小穗黄绿色,长卵形;颖质薄,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/3,三角形,具3脉;第二颖常具7脉,与小穗等长或微短。谷粒白色,卵形,长约2毫米,具细纹。花、果期7—10月。 |
生境 |
生长在海拔2300一3900米的草地、林缘、林下及路旁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我省西部高原的乡城、稻城、巴塘、道孚、马尔康等县。分布于云南和西藏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