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芨芨草 |
拉丁学名 |
Achnatherum splendens (Trin.) Nevski |
科中文名 |
禾本科 |
科拉丁名 |
Gramineae |
属中文名 |
芨芨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。秆直立,丛生,高50一250厘米,节多聚于基部,在秆上具2—3节,通常无毛。叶鞘无毛,质坚韧,具膜质边缘;叶舌质较硬,长5—7毫米;叶片纵向卷折,长30—60厘米,上面脉纹凸起,下面光滑。圆锥花序长15—60厘米,开花时呈金字塔形开展,分枝数枚簇生;小穗灰绿色或带紫色,成熟后变草黄色;颖膜质,披针形兼椭圆形,具1—3脉,第一颖略较第二颖短;外稃长4—5毫米,具5脉,背部密生柔毛,顶端具二裂齿,基盘有柔毛;芒自裂齿间伸出,长5—12毫米,易断落;内稃具2脉,脉间有毛,脊不明显;花药顶端具毫毛。花、果期6—9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3400米左右的向阳山坡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邓柯。分布于东北、西北及西藏等(区)。中亚及北亚也有分布。
|
经济价值 |
幼嫩时可作饲草;秆、叶富含纤维,可作造纸及人造纤维原料,也可用作编织等。此外,对环境适应性强,能耐盐碱,可作改良碱地及渠道护堤、保持水土的植物。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