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棕树 |
拉丁学名 |
Trachycarpus wagnerianus Becc. |
科中文名 |
棕榈科 |
科拉丁名 |
Palmaceae. |
属中文名 |
棕榈属 |
俗名别名 |
棕毛树 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常绿乔木,高达15米。干圆柱形,挺立不分枝,径约20厘米,有环纹。叶丛生于干顶,向外展开,扇形或圆扇形,长约70厘米,掌状分裂,各裂片均有中脉,先端呈2尖裂,成熟叶子裂片末端坚硬;叶柄较短,一般不超过1米。基部有叶鞘,裂成纤维状的苞毛(即棕衣),脱落后在干上呈环状痕迹的节。4-5月开花,肉穗状圆锥花序从叶丛中生出,雌雄异株;花小,多数,淡黄色,单性或杂性;佛焰苞多数,革质,有茸毛。核果球形或近肾形,直径约1厘米;种子1粒,灰蓝色。 |
生境 |
生于向阳山坡及林间。常栽培于村边或庭院中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西南、华南、华东以及湖南、湖北、河南等省区。 |
经济价值 |
观赏,绿化,药用,民用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种子繁殖,秋、冬采种,种子与沙按1:4混合埋藏,保持适当湿润,翌春取出播种。也可采用温浸催芽方法,即用40℃水浸种1小时后,用25℃水浸24小时,然后播种。播种后需遮荫,并及时除草、松土和灌水。培育2-3年后移栽。 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