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亮叶鼠李 |
拉丁学名 |
Rhamnus hemsleyana Schneid. |
科中文名 |
鼠李科 |
科拉丁名 |
Rhamnaceae |
属中文名 |
鼠李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常绿乔木,稀灌木,高至8米;叶革质,互生,长椭圆形,顶端渐尖或长渐尖,稀钝圆,基部楔形或圆形,边缘具锯齿,侧脉每边9—15条;叶柄粗,腹面具槽沟,常疏被短柔毛;托叶线形,早落。花杂性同株,4基数,无花瓣,2—8朵簇生于幼叶叶腋,无毛;两性花子房球形,4室。核果近球形,幼时绿色,成熟时红色,后变黑色;种子倒锥形,紫黑色,顶端宽2毫米,腹面具棱,背面具与种子等长的纵沟。花期4—5月;果期6—10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700—2200米的山谷林中或林缘。 |
地理分布 |
产四川峨眉(峨眉山)、南川(金佛山)、城口、奉节、巫溪、巫山、兴文、屏山、灌县、荣经、宝兴、天全、雷波、峨边;分布于贵州、云南和陕西南部。 |
经济价值 |
末熟果实可提取黄色染料。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