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幌菊 |
拉丁学名 |
Ellisiophyllum pinnatum (Wall.) Makino |
科中文名 |
玄参科 |
科拉丁名 |
Scrophulariaceae |
属中文名 |
幌菊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柔弱、匍匐草本,除花冠外全体被短柔毛。匍匐茎纤细、蔓延,长可达1米,节上生根。叶互生,具长柄;叶片纸质,轮廓卵形或矩圆形,通常羽状深裂,少有浅裂而具大圆齿,裂片5—9枚,倒卵状楔形,中部以上具圆齿。花单生叶腋,花梗纤细,与叶柄近等长,果期卷曲;花萼钟状,5裂至中部,裂片长椭圆形;花冠白色,长7—12毫米,漏斗状,近辐
射对称,内面密被短柔毛,裂片5枚,匙形;雄蕊4枚,着生于喉部;花柱略比花冠短,基部被短柔毛。蒴果藏于萼内,圆球形。种子大而少数,扁圆形。花果期7—9月。 |
生境 |
生海拔1500—2500米的田野、沟边、草地及疏林中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台湾、江西、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甘肃、河北;印度,不丹,菲律宾,日本也有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