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毛果通泉草 |
拉丁学名 |
Mazus spicatus Vant. |
科中文名 |
玄参科 |
科拉丁名 |
Scrophulariaceae |
属中文名 |
通泉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草本,全体被多细胞白色长柔毛。茎高10一30厘米,通常基部多分枝,有的茎匍匐上升,节上生根,或有时茎单生而直立。基生叶少数而枯萎;茎生叶对生或上部的互生,倒卵形至匙形,连柄长1一5厘米,基部渐狭成带翅的叶柄,边缘具深锯齿。总状花序顶生;花萼钟状,长5—8毫米,萼齿与筒部等长,披针形,急尖;花冠白色或淡紫色,长8—12毫米,上唇直立,2裂,裂片狭尖,下唇3裂。蒴果小,卵球形,被长硬毛。种子表皮有细网纹。花期5—6月,果期7—8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700—2300米的山坡及路旁草丛中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贵州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和陕西的南部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