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龙爪茅 |
拉丁学名 |
Dactyloctenium aegyptium (L.) P. |
科中文名 |
禾本科 |
科拉丁名 |
Gramineae |
属中文名 |
龙爪茅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一年生草本。具匍匐茎,秆直立部分高15—60厘米。叶鞘松弛,鞘口及边缘均具柔毛,叶舌透明膜质,长1—2毫米,具纤毛;叶片长2—10(18)厘米,宽2—6毫米,两面脉上均被疣毛,边缘较密。穗状花序2—7枚,呈指状排列于秆顶,长1—4厘米,宽3—6毫米;小穗含3—4(5)朵小花,呈覆瓦状排列,草绿色或带灰褐色;第一颖卵形,长约2毫米,脊上被小刺毛,第二颖广卵形,顶端具短芒,连芒长约3毫米,脊上亦被刺毛;外稃大小形状与第二颖近似,具3脉,中脉呈脊并具刺毛,顶端具短芒;内稃较外稃稍短,其顶端2裂,具脊翼,脊翼上被短纤毛。种子成熟后褐色、球状,径约1毫米,表面具皱纹。花、果期6—9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560米的田坎、路边或荒地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四川金阳县对坪区。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
浙江、福建和台湾等省、区。全世界热带及温暖地区都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本植物可作牧草,但该草在一定生长阶段,会产生氰配糖体,应注意放牧和割草的适当时期,以免牲畜中毒。在印度和非洲,有时籽粒可供食用,但食后容易引起内科疾病。又该草具匍匐茎,平卧并广铺地面,故可作固沙保土植物。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