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喜马灯心草 |
拉丁学名 |
Juncus himalensis Klotzsch |
科中文名 |
灯心草科 |
科拉丁名 |
Juncaceae |
属中文名 |
灯心草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短而直伸,具稍粗须根。茎直立,圆柱状,光滑,高30一60厘米。叶基生和茎生,芽包叶鞘状,基生叶具明鲜的叶耳,茎生叶常2—3枚,无明显叶耳,叶片常内卷呈圆柱形,长1一20厘米。花序在茎顶端分枝,由5—13个小头状花序构成;总苞片叶状;每个小头状花序有5—10朵花;花近无梗;花被片6,窄披针形,近等长或内轮者较短,顶端锐尖,褐色或淡褐色;雄蕊6,花柱短于子房,柱头较长。蒴果褐色,三棱状长卵形,长7—8毫米;种子纺锤形,两端具白色附属物。花期6—7月,果期7—9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2400—3900米的山坡、草地、河谷水湿处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省区。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锡金、不丹也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