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绒毛粉背蕨 |
拉丁学名 |
Aleuritopteris subvillosa(Hook)Ching |
科中文名 |
中国蕨科 |
科拉丁名 |
Sinopteridaceae |
属中文名 |
粉背蕨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植株高20一30厘米,土生。根茎直立,外被鳞片;鳞计卵形,深棕色。叶簇生;叶柄长6一14厘米,圆柱形,深棕色,有光泽,疏生鳞片,鳞片卵形,先端长渐尖,边缘有睫毛,膜质,黄棕色,叶轴深棕色,腹面有糠状毛;叶片狭卵形,基部心形,先端渐尖,二回羽状至三回羽状分裂;羽片5—8对,近对生,二回裂片三角形, 常为羽状分裂,中部以上羽片卵形至狭矩圆形,羽状分裂,裂片三角形,先端钝或呈圆形;纸质,背面无粉,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。孢子囊群生在叶边小脉的项端,圆形;囊群盖连续或小断,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,膜质,灰白色。
|
生境 |
生在海拔1600一3900米的草地、云杉林边或高山栎林下。 |
地理分布 |
产炉霍、稻城、木里、康定、会理、越西、美姑、雷波等地;分布我国西藏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;印度、尼泊尔、锡金、缅甸北部也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