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西南凤尾蕨 |
拉丁学名 |
Pteris wallichiana Agar. |
科中文名 |
凤尾蕨科 |
科拉丁名 |
Pteridaceae |
属中文名 |
凤尾蕨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植株高可达2米。根茎长,横行。叶一型,近生或远生,叶柄长60一120厘米,红棕色,基部有棕色卵形鳞片,顶端三叉状,中间有1个二回羽裂的羽片,两侧再分叉具1个二回羽裂的裂片。中间羽片椭圆形,奇数二回羽状分裂;二回侧生羽片约20对,互生或近对生,下部的有短柄,条状披针形,基部宽楔形,先端渐尖或呈尾状,羽状深裂,中部的较大,裂片20一25对,互生,略斜向上,镰形,先端钝或圆形,边缘不育处有小钝齿,顶生的与侧生的相似,羽状深裂;两侧的羽片与中间羽片相似而较小;纸质,背面生有黄棕色节状短毛;裂片具羽状脉,主脉两面微凸出,侧脉二叉状。孢子囊群线形,生在裂片边缘的边脉上。囊群盖
线形,全缘,膜质,黄棕色。
|
生境 |
生在海拔1100一2000米的森林边缘。 |
地理分布 |
产雷波、汉源、荣经、甘洛、峨眉、南川、武隆、彭水等地;分布我国西藏、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湖北、广西、台湾;印度、尼泊尔、
锡金、缅甸、老挝、印度尼西亚、日本也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