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辐状凤尾蕨 |
拉丁学名 |
Pteris actinopteroides Christ |
科中文名 |
凤尾蕨科 |
科拉丁名 |
Pteridaceae |
属中文名 |
凤尾蕨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植株高20一30厘米。根茎短,斜生,密生黑棕色线形鳞片。叶二型,簇生。不育叶柄长3—8厘米,粗糙有小瘤点,叶片宽卵形或倒卵形,奇数一回羽状,侧生羽片通常2对,近对生,柄极短,线形,边缘有小尖齿,第1对常为3—4叉状分裂,草质,无毛;能育叶柄长5—
14厘米,叶片卵形至倒卯形,奇数一回羽状,侧生羽片2—5对,线形,有时为五叉状深裂。孢子囊群线形,生在羽片边缘的边脉上;囊群盖线形,全缘,膜质,灰白色。
|
生境 |
生于海拔250—1800米的山坡草地、岩壁上或灌木林下。
|
地理分布 |
产汉源、荣经、芦山、宝兴、天全、雅安、名山、洪雅、眉山、仁寿、灌县、汶川
三台、南江、宣汉、平昌、雷波、马边、越西、峨眉、长宁、江安、南川、合川等地;
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湖北、河南。
|
经济价值 |
是钙质岩石或土壤的指示植物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