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宜昌荚蒾 |
拉丁学名 |
Viburnum erosum Thunb. |
科中文名 |
忍冬科 |
科拉丁名 |
Caprifoliaceae |
属中文名 |
荚蒾属 |
俗名别名 |
野绣球、糯米条子、羊屎子树 |
形态特征 |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1-3米,二年生枝紫黑色;冬芽具2对棕色被毛的鳞片;叶厚纸质,卵形、卵状披针形、卵状矩圆形,长3-8.5厘米,宽1.5-3.5厘米,顶端渐尖或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明显的锯齿,下面密被星状毛,或沿中、侧脉兼被长柔毛,近基部两侧有数个腺体,侧脉每边7-10条,直达齿端,上面常下陷,下面明显凸起;叶柄密被锈褐色长短粗毛;托叶钻形,长于叶柄,常宿存;伞形式聚伞花序,生于具1对叶片的侧脉顶端,直径2-4厘米,花生于第二或第三级辐射枝上;萼筒被灰黄色星状毛,萼齿小,卵圆形;花冠辐状,白色,裂片卵圆形;雄蕊不高出花冠;花柱短,与冠筒近等长;核果扁卵球形,红色,长6-7毫米;核扁,具3条浅腹沟和2条浅背沟;花期4-5月,果熟期9-10月 |
生境 |
生于海拔600--2100米的丘陵、低山马尾松或杉木林下及中山常绿阔叶林中及灌丛中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我国四川、陕西、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北部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等省、区,另在日本、朝鲜也有分布
|
经济价值 |
种子含油约40%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