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大苞鸭跖草 |
拉丁学名 |
Commelina paludosa BI |
科中文名 |
鸭跖草科 |
科拉丁名 |
Commelinaceae |
属中文名 |
鸭跖草属 |
俗名别名 |
大竹叶菜 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粗壮草本,大多直立,少有茎基部节上生根,高达1米。茎不分枝,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7-20厘米,宽2-6.5厘米,两面粗糙,叶鞘鞘缘密生棕色长睫毛,无叶柄。总苞片常数个在茎顶集成头状,苞片几无柄,下缘合生而成扁的漏斗状;蝎尾状聚伞花序,萼片卵状披针形,膜质,花瓣3片,兰色,膜质,匙形或倒卵状圆形,内面2枚具爪;子房近椭圆形,无毛,3室。蒴果卵球状三棱形或卵圆形,3室,3爿裂,每室有1粒种子,种子椭圆形,黑褐色,长约3.5毫米,具细网纹。花期8-10月;果期10月至次年4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2800米以下的山谷、溪边、林下潮湿之处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马边、雷波、米易、木里、峨眉、乐山、屏山等县;分布于我国的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西藏、台湾等省、区。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