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金山荚蒾 |
拉丁学名 |
Vibunum chinshanense Graebn. |
科中文名 |
忍冬科 |
科拉丁名 |
Caprifoliaceae |
属中文名 |
荚蒾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常绿灌木,高1-3米;冬芽裸露,被灰黄色绒毛;叶纸质或厚纸质,矩圆形或披针状矩圆形,长4-13厘米,宽2-5厘米,顶端钝或圆形,基部圆形或近圆形,边缘全缘或浅波状,侧脉每边6--8条,近缘时互相网结;顶生复伞形花序,第一级辐射枝5-7条,花着生于第二级辐射枝上;萼筒萼齿小,5裂,卵圆形;花冠白色,辐状,裂片略短于冠筒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基部,与裂片互生,花开时,稍伸出冠裂片外;花柱红色;核果矩圆形,长7--9毫米,先红色后变黑色;核扁,具2条背沟和3条腹沟,内具1粒种子;花期3—4月,果熟期5—7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300-2100米的山坡疏林下或灌丛中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四川、甘肃、陕西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区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拍摄部位:花
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提供 |
|
拍摄部位:叶、果
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提供 |
|
果期植株
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提供 |
|
果期植株
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提供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