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火炬松 |
拉丁学名 |
Pinus taeda Linn. |
科中文名 |
松科 |
科拉丁名 |
Pinaceae |
属中文名 |
松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乔木,高达30米左右;树皮粗糙,红褐色,深裂;一年生枝黄褐色,无毛,微被白粉;冬芽卵圆形,无树脂,芽鳞红褐色,边缘有白色丝状:针叶3针一束,稀2针一束,长12—30厘米,两面均具有气孔线;叶鞘宿存。球果卵状圆锥形,无梗;鳞盾淡褐色,无光泽。种子卵圆形,红褐色,有黑色斑纹;种翅长2.5厘米左右。花期4月,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。
|
生境 |
适合生长在温暖、湿润气候,土层深厚、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上。
|
地理分布 |
原产美国东南部。我省除西部地区外,东部盆地及盆地边缘山区多有引种栽培,西南部西昌也有引种。安徽,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广西、广东等省区多有引种。
|
经济价值 |
木材纹理直,结构粗,材质中等,可供建筑、枕木、矿柱、电杆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。树干可割脂;树姿挺拔,干形端直,为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。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