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无患子 |
拉丁学名 |
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. |
科中文名 |
无患子科 |
科拉丁名 |
Sapindaceae |
属中文名 |
无患子属 |
俗名别名 |
油患子、菩提子 |
形态特征 |
落叶乔木,高可达20米,胸径达40厘米,树皮黄褐色或灰色,平滑;芽半球形,通常2枚叠生,具4枚鳞片,微被细毛;小枝圆柱状,淡黄褐色,幼时被短柔毛,后变为无毛,具沟槽及椭圆形皮孔;叶痕倒心形;互生偶数羽状复叶,无毛,叶柄基部膨大,和叶轴上面有2浅槽,小叶5-8对,通常5对,纸质,稀近革质,互生或近对生,全缘,长圆状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两侧不等,顶端一对较小,两面脉均凸起;小叶柄短,不超过5毫米。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,花枝纤细,开展,与花序轴均密被黄褐色短柔毛。花小,通常两性,绿白色或紫色,萼片5,卵圆形或卵形,大小不等,外面2枚较小,内面3枚边缘被细睫毛,花瓣5,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,边缘被白色细睫毛,内弯,顶端钝,瓣爪内侧具2枚被白色柔毛的鳞片;雄蕊8枚,花丝扁平,下部被白色长柔毛,在雄花中的伸出,两性花的花丝较短,花药黄色,花盘环状,无毛,子房三角状卵形或瓶状;柱头不明显;核果近球形,具棱,有光泽,未熟时淡绿色,微被毛,成熟时黄绿或橙黄色,基部常有2枚不发育的分果爿;种子黑色,球形,坚硬,有光泽,种脐线形,花期4-7月,果期9-10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地区,多生于土壤疏松或稍湿润的平原,山坡、丘陵的旷野或疏林中,亦常栽培于宅旁及寺庙附近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邻水、宣汉、通江、巫山、涪陵、万县、重庆、江津、宜宾、成都、温江、广元等县、市;江西,江苏,浙江,安徽,湖北,湖南、广东、广西.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台湾等省区。印度、朝鲜、日本、越南、老挝也有分布。 |
经济价值 |
材用、药用、化工原料、观赏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拍摄部位:叶、花
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拍摄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