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西藏沙棘 |
拉丁学名 |
Hippophae thibetana Schlecht. |
科中文名 |
胡颓子科 |
科拉丁名 |
Elaeagnaceae |
属中文名 |
沙棘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矮小灌木,高4-60厘米;叶腋通常无棘刺,单叶对生或三叶轮生,稀互生,线形或矩圆状线形,长10-25毫米,宽2-3.5毫米,两端钝形,边缘全缘不反卷,上面暗绿色,下面灰白色;雌雄异株,雄花黄绿色,花萼2裂,雄蕊4,其中2条与花萼裂片对生,另2条与花萼裂片互生,雌花淡绿色,花萼囊状,顶端2齿裂;果实成熟时黄褐色,多汁,阔椭圆形或近圆形,长8-12毫米,直径6-10毫米,顶端具6条放射状黑色条纹;花期5-6月,果期9月 |
生境 |
生于海拔3300-5200米的高原草地河漫滩及岸边阶地 |
地理分布 |
产于死缠、甘肃、青海、西藏等地 |
经济价值 |
本种果实较大、多汁、微酸、甜香,可以生食;可提取维生素A和C;幼嫩枝叶和果实是马和羊的饲料 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