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三峡槭 |
拉丁学名 |
Acer wilsonii Rehd |
科中文名 |
槭科 |
科拉丁名 |
Aceraceae |
属中文名 |
槭属 |
俗名别名 |
武陵槭、武陵槭树 |
形态特征 |
落叶乔木,高10-15米;树皮深褐色,光滑;小枝细瘦,当年生枝绿色或淡紫绿色,多年生枝紫褐色或紫绿色;冬芽小,淡黄褐色,鳞片6枚,外侧微被柔毛;叶薄纸质,基部圆形稀截形或近于心脏形,外貌卵形,长8-10厘米,宽9-10厘米,常3裂,裂片卵状长圆形或三角状卵形,先端锐尖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;花杂性,雄花与两性花同株,常生成无毛的圆锥花序,萼片5,黄绿色,卵状长圆形,先端钝尖,花瓣5,白色,长圆形,先端钝尖或有不整齐齿牙状锯齿,雄蕊8,长4毫米,花药黄褐色;子房有长柔毛,花柱2裂,柱头平展;翅果黄褐色,常呈下垂的圆锥花序,小坚果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特别凸起,网脉显著,翅基部狭窄,连同小坚果共长2.5-3厘米,张开几成水平;花期4月,果期9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1400-2000米的疏林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四川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及云南等省区 |
经济价值 |
|
科研价值 |
|
繁殖方式 |
|
备注 |
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