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桃儿七 |
拉丁学名 |
Sinopodophyllum emodi (Wall. et Royle) Ying |
科中文名 |
小檗科 |
科拉丁名 |
Berberidaceae |
属中文名 |
桃儿七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多年生草本;根状茎粗壮,横生;茎高14—30厘米,直径约8毫米,上部有2叶,偶有3叶。叶心脏形,直径18—25厘米,3裂或5深裂几达基部,裂片常再2(-3)裂达近中部,小裂片先端渐尖,叶下面有灰白色柔毛,后脱落。花单生,先叶开放;萼片早萎;花瓣6,开张,倒卵形,粉红色,边缘波状,外轮花瓣2—2.6厘米,宽1.2-1.5厘米,内轮花瓣较小;雄蕊6,长约1.2厘米,花丝向内弯,花药狭矩圆形。花柱短,子房有胚珠多数。浆果卵圆形,直径约4厘米,红色,无宿存花柱。花期5-6月,果期7—8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林下、林缘或草灌丛中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陕西、甘肃天祝、青海大通、西藏昌都、四川马尔康、云南德钦。 |
保护类别 |
易危种。 |
保护价值 |
对研究东亚、北美植物区系关系具有科学价值 |
保护措施 |
建立自然保护区,应明确列为保护对象,积极繁育,扩大种植。 |
备注 |
根据国务院,1999年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(二)》将其定为稀有种。
2004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》第一卷(红色名录)将该植物定为易危种。 |
图片 |
 |
果期植株
图片由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提供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