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滇西斑鸠菊 |
拉丁学名 |
Vernonia forrestii Anthony |
科中文名 |
菊科 |
科拉丁名 |
Compositae |
属中文名 |
斑鸠菊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灌木,高达3米。枝灰白色,具明显的纵棱条,被白色短绒毛,杂有多数黄色的无柄腺体。叶具短柄,纸质,卵形,长4-5厘米,宽1.5-2.5厘米,顶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全缘,近基生3出脉,小脉在下面凸起,除下面或沿脉被灰白色柔毛外,两面具黄色无柄腺体。叶柄长1-1.5厘米,上部叶渐小。头状花序较大,径约2厘米,常单生于茎枝顶端,具多数(约80个)花。总苞钟形,长于花盘,总苞片5-6层,全部革质,披针形,长1.5厘米,宽2毫米,顶端渐尖或长渐尖。花有芳香味,金黄色,花冠管状,长8-10毫米,外面有腺,裂片线状披针形。瘦果倒锥形,长约3毫米,被密绢毛状长柔毛,冠毛白色,2层,外层短,少数,内层糙毛状,略长于花冠。 |
生境 |
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。 |
保护类别 |
易危种;中国特有 |
保护价值 |
|
保护措施 |
|
备注 |
2004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》第一卷(红色名录)将该植物定为易危种。 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