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杂色杜鹃 |
拉丁学名 |
Rhododendron eclecteum balf. f. & Forrest |
科中文名 |
杜鹃花科 |
科拉丁名 |
Ericaceae |
属中文名 |
杜鹃花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常绿灌木,高2-3米;当年生枝绿色,无毛,有显著的短柄腺体,老枝灰白色,树皮层状剥落。叶常4-6枚密生于枝顶,革质,狭长倒卵形或矩圆形,长6.5-14厘米,顶部以下最宽处4-5.5厘米,顶端宽圆,常呈阔的近微缺形,有短凸尖头,基部钝,呈微心形,两侧稍下延于宽而扁的叶柄,下面无毛,但隆起的中脉两侧多少有白柔毛,侧脉微凹入而呈淡色的线条;叶柄长约1厘米,扁宽,无毛或有少数有柄腺体。顶生花序总状伞形,有花约12朵;总轴长1.5厘米,无毛;花梗长1-2厘米,无毛;花萼发达,长1-2厘米,裂片5,大小不等,无毛;花冠筒状钟形,长4.5厘米,肉质,白色至深蔷薇色,有时洋红色,少有淡黄色,无色点或多少有色点,5裂;雄蕊10,无毛或有微毛;子房有密腺体,花柱无毛。蒴果长1.5厘米,有密腺体。花期5-6月,果期8-10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3000-4000米的针叶林下、杜鹃灌丛中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。 |
保护类别 |
易危种 |
保护价值 |
|
保护措施 |
|
备注 |
2004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》第一卷(红色名录)将该植物定为易危种。 |
图片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