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棕背杜鹃 |
拉丁学名 |
Rhododendron alutaceum Balf. f. & W. W. Smith |
科中文名 |
杜鹃花科 |
科拉丁名 |
Ericaceae |
属中文名 |
杜鹃花属 |
俗名别名 |
|
形态特征 |
常绿灌木,高1.5-4米;幼枝密被淡棕红色绵毛状绒毛,常混生红色短柄腺体。叶厚革质,长圆形或宽披针形,长7-14厘米,宽2-3.5厘米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钝或圆形或呈浅心形,边缘反卷,上面除中脉槽内有残存的毛外,其余无毛,微具皱纹,侧脉13-15对,略下凹,下面有两层毛被,上层毛被厚,绵毛状,下层毛被薄,灰白色,紧密,中脉凸起,被毛,侧脉隐藏于毛被内;叶柄长1-1.5厘米,密被淡棕色绵毛状绒毛。顶生总状伞形花序,有花10-15朵,总轴长1-1.8厘米,疏被丛卷柔毛和短柄腺体;花梗长1.5-2厘米,疏被丛卷毛和短柄腺体;花萼小,杯状,长约1毫米,裂片5,近圆形,外面疏被丛卷毛;花冠漏斗状钟形,长3.5-4厘米,白色至粉红色,筒部上方具深红色斑点,内面近基部具紫红色斑点或白色短柔毛,裂片5,近圆形,顶端具深缺;雄蕊10,不等长,花丝向基部略扩展,密被白色微柔毛,花药椭圆形,黄棕色;雌蕊比花冠短,较雄蕊长;子房卵状圆锥形,紫黑色,长6毫米,密被短柄腺体,花柱淡黄绿色,无毛亦无腺体,柱头小,具裂片。蒴果圆柱形,长1-1.5厘米,直径约4毫米。花期6-7月,果期9-10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3250-4300米的高山岩坡灌丛中或针叶林下。 |
地理分布 |
分布于四川、云南 |
保护类别 |
易危种;中国特有 |
保护价值 |
|
保护措施 |
|
备注 |
2004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》第一卷(红色名录)将该植物定为易危种。 |
图片 |
|
植株
拍摄者:冯正波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