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中文学名 |
野牡丹 |
拉丁学名 |
Paeonia delavayi Franch. |
科中文名 |
芍药科 |
科拉丁名 |
Paeoniaceae |
属中文名 |
芍药属 |
俗名别名 |
紫牡丹(中国树木分类学)、滇牡丹、黄牡丹 |
形态特征 |
落叶灌木,高达1.5米;全株无毛。2回三出复叶,顶生小叶常3裂,或羽状分裂,侧生小叶3(-5)裂,裂片披针形,长5-7厘米,宽1-2厘米,全缘或具三角形粗齿,下面被白霜。花单生枝顶或几朵集生枝顶及叶腋,径6-8(9)厘米;苞片9-12,叶状,绿色,卵形或披针形,长2-6厘米;萼片3-5,绿色,近圆形或宽卵形;花瓣9-12,红、深红或深紫红色,倒卵形,长3-4厘米,先端圆,基部楔形;雄蕊多数,花丝红色;心皮2-4,长锥形,长1-2厘米,渐尖,柱头卷曲;花盘裂片肉质,高2-5毫米,包心皮基部。蓇葖果长2.5-3.5厘米,径1.2-2厘米。花期5月;果期7-8月。 |
生境 |
生于海拔2300-3700米草坡、灌丛中、林缘。 |
地理分布 |
产于四川西南部、西藏东南部、云南西北部和北部。 |
保护类别 |
易危种;中国特有。 |
保护价值 |
|
保护措施 |
|
备注 |
2004《中国物种红色名录》第一卷(红色名录)将该植物定为易危种。 |
图片 |
|
|